图片
孙子曰: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
生死存亡大事,不能有丝毫含糊。态度很重要。我们很多时候,做事是浮在上面,没有踏踏实实去做,原因何在?就是没有死生大事的紧迫感。禅,两刃之间,不可躲闪。这叫真参实修。中医也讲,用药如用兵。用兵啊,涉及个人生死,他人的生死,群体的生死存亡,不可不慎。我们学孙子兵法,就是学会如何处理紧要的事情,如何成事,如何战略和战术上立于不败之地。
现代管理中,华为在芯片断供危机下启动“备胎计划”,正是此思想的体现——在危机未至时以“不可不察”的警惕性布局核心技术。
真正的成事者需建立“底线思维”,如孙子主张“先为不可胜”(先确保自己不败),在行动前系统评估风险,避免盲目行动导致的资源空耗。
禅宗将生死对决的剑道精神提炼为“真参实修”。宫本武藏被禅师囚于天守阁参悟“身不动源于心不动”,泽庵宗彭提出“不动智”——心无滞留、瞬间决断。这与孙子“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”的迅捷行动异曲同工。
成事需“破犹豫之障”。如柳生宗矩所言“无心无念”,在复杂决策中排除情绪干扰,直击问题本质。
“用药如用兵”,我们学习中医的也要学一学兵法。中医治疗疾病时借鉴古代兵法的智慧,将药物的使用比作用兵打仗,强调辨证施治、合理组方、灵活用药等原则。这一理论认为,治疗疾病如同用兵作战,需知己知彼,了解疾病的位置和性质(辨证),以及药物的特性(知己),并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用药策略。
辨证施治如同用兵前需了解敌情,中医治疗前需通过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诊收集症状信息,抓住关键点,进行辨证施治,以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。
中医组方的基本理论为“君臣佐使”,即根据病情主次选择相应的药物,君药为主治药物,臣药辅助,佐药调和,使药协调整体,如同战场上的布阵。
治疗需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,如同用兵需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调整战术。例如,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提出的“因时制宜”、“因地制宜”等原则,强调了治疗需因时、因地、因人制宜。
药物虽有治疗作用,但若误用,即使是甘草、人参等补益药物,也可能造成危害。因此,用药需谨慎,避免副作用,强调“用药如用兵”的战略眼光。
中医治疗中也重视心理治疗,与军事思想中的“治气”、“治心”相呼应,强调治疗时应告知病人疾病危害,保持乐观情绪,以促进康复。
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,认为药物的使用应以调整阴阳平衡为目标,而非单个成分的对抗,体现了整体辨证思维。
我们都《孙子兵法》,培养我们的战略、战术能力。培养我们解难的能力,成事的能力。在修行上,在学习上,在工作里,都可以学来就用,学以致用。
这也是我重读《孙子兵法》,写这个系列文章的缘由所在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